快猫APP

服務熱線:0536-6681127

大眾網“四十年四十人”系列報道之 山東樂化沈孝業:廢墟中站起來的漆業巨人

發布時間:2019-12-10 14:35:22
   
    “在一片荒地上蓋起了十幾間平房作為廠房,土法上馬搞起了油漆的研制與生產”這句簡單又直白的描述,來自于山東樂化集團(下稱“樂化”)大事記的第一條記載。

樂化集團董事長沈孝業向記者介紹企業發展規劃
        30多年前,乘著改革開放的東風,在山東昌樂的一個小鎮上,已是而立之年的沈孝業敢為人先,帶領一幫農民辦起了油漆廠。三十多年間,這家民營企業浴火又重生,在廢墟上書寫了奇跡。如今,樂化已經發展成為一家集產銷油漆涂料、精細化工、國際貿易、房產開發、旅游服務于一體的跨地區、跨行業大型企業集團。回望企業發展史,沈孝業感慨地說:“樂化從出生、到重生,再到跨越式發展,都是因為國家的改革開放政策,可以說如果沒有改革開放,就不可能有今天的樂化集團。”近日,大眾網記者走進這家經歷了改革開放四十年變遷的民營企業,聽樂化集團創始人、董事長沈孝業講述樂化如何從廢墟中站起來,成長為今天的“漆業巨人”。

沈孝業接受大眾網記者專訪采訪

        改革開放一聲驚雷 22歲當生產隊長他發誓要讓全村人過好日子
        沈孝業2歲多喪父,3歲隨母改嫁來到了山東省昌樂縣平原鄉的葛家灘。因為家貧,他只讀了不到3年書,早早就輟學,13歲開始在生產隊當豬倌,之后從干苦力推小車運土肥到記工員、副隊長。這段經歷讓他很早就開始思索,農村生產隊為啥效率低、老百姓為啥窮?他認定生產隊和一個大家庭一樣,日子過得窮,主要原因是當家人不行。
        1978年,改革開放一聲驚雷揭開了中國全新的發展篇章,敏銳的沈孝業意識到:改變這一切的機會來了!
        “我發誓如果有機會,我就一定把這個家當好,領著老少爺們過上好日子。”1979年,沈孝業被全村選為生產隊長,22歲當180多人的家談何容易。但他憑著對政策的反復研究和理解,大膽改革,大膽創新。他將過去一年種一季紅薯,改為一年種一季小麥、一季玉米,解決了村民們吃面、燒柴、牛吃草的問題。他改革集體物資出入庫的管理,會計、保管都有帳,誰少了誰負責。他還主導出工記分同工同酬,每個人都明白自己干多少活得多少分,避免了爭執,調動了大伙兒勞動的積極性。
        “只兩三年工夫,俺村的平均日工分達到了八毛多,當時其它村一般才兩三毛錢。集體和父老鄉親都實現了年年有余糧、余柴、余草,手里還有點零花錢,成為全縣人人羨慕的富村。”沈孝業興奮地回憶。
        但在當時,做出了一點成績的沈孝業并沒有飄飄然。他認為,國家政策既然放開了,就不能只守著這一畝三分地。“農業只能解決溫飽,只有工業項目才能賺錢。”1986年,沈孝業被調到平原鄉經委當副主任,這個職位讓他開闊了眼界,也頭一回把注意力放到了油漆這個行業上。改革開放10年后,溫飽基本解決了,人們開始追求生活的品質。在當時計劃經濟時代,油漆屬于緊缺物資,很多人家只能用桐油調著鍋底灰當黑漆刷刷大門。恰巧,那一年沈孝業去唐山做貿易時,到一家油漆廠學習,對這個行業有了更多的了解。
        能不能做油漆生意呢?看準了方向,說干就干!1987年,沈孝業就自己考察、自己辦起了油漆廠。
        一場大火燒光多年心血 油漆廠從廢墟里站起來創造奇跡
        1987年4月,油漆廠的牌子掛出來了,沈孝業任廠長。雖然有了廠子,可要生產出優良產品,談何容易。缺少資金、缺少設備、缺少技術、缺少人才……油漆的研制可以說舉步維艱。
        首先一條,沒有工人。沈孝業跑回家,動員自己的兄弟姐妹來廠里當工人干活,又花重金聘請原唐山油漆廠的老專家來作指導。但按老專家的要求,他們連續實驗了3、4年,仍未生產出合格的油漆產品。禍不單行,1990年7月,試驗生產時的一場大火將沈孝業的油漆廠燒成了廢墟。12名員工中,有6人燒傷,沈孝業多次往返火場救人,自己身體燒傷面積達到40%還要多。
        從1987年4月建廠到1990年7月失火,可以說是整個樂化發展史上的最低谷、最困難的一段時間,一沒資金,二沒技術人才,三沒管理經驗、四沒市場。他們進行了上千次試驗,搭進去幾萬元血汗錢,卻沒有生產出一滴合格的油漆。  
        最困難的時刻,來自鄉黨委和鄉親們的關愛,讓本已放棄的沈孝業重新站了起來。“如果不繼續干下去,拿什么回報父老鄉親?”  
        幸運的是,失火前的最后一次實驗居然成功了!這次實驗成功攻克了樹脂工藝,意味著油漆生產的技術條件已經成熟。
        尚未痊愈,樂化人再次起航。


樂化集團起步階段的生產車間 

        1991年,沈孝業得知縣內一家油漆廠有套油漆生產設備要轉讓,對方要價8萬。必須抓住這個機會。沈孝業想盡辦法貸到了款,買下了這套設備。接下來的日子里,沈孝業帶領樂化人玩了命的干,僅用40天就生產出了合格產品。企業當年盈利十幾萬元,一舉還清了貸款。從此,這家在廢墟中站起來的企業開始走上發展正軌。
        從500噸到8萬噸,樂化僅用了不到6年
        1992年底的一個夜晚,在即將降落到廣州機場的一架飛機上,沈孝業拉開遮光板,第一次從空中俯視廣州的夜空。廣州在當時是中國改革開放的最前沿,廣州的巨變刷新了一代人的思想。在其他乘客驚嘆廣州璀璨的夜景的時候,沈孝業看到的是“森林一樣密集的高樓”,以及大到無法描述的油漆市場。  
        飛機上這特別的一次俯視,成為樂化人“大躍進”式發展的源動力。是小富即安還是大刀闊斧?是故步自封還是改革發展?樂化人選擇了后者。  
        “改革開放會讓每一座城市都像廣州一樣密集蓋樓,對油漆的需求一定會成倍增長”。迅速增加產能成為樂化人此后六年的主要工作。


樂化集團產品倉庫

        1992年,他們投資500萬元,油漆生產能力由500噸擴大到1萬噸;1994年,投資近千萬元,油漆生產能力擴大到2.5萬噸;1996年,投資2000萬元新上2.5萬噸高檔漆生產線;1997年,投資2000萬元新上3萬噸乳膠丙烯酸涂料生產線。至此,企業油漆生產能力達到8萬噸,從500噸到8萬噸,從幾十萬到幾個億,樂化僅僅用了不到6年,套用現在比較流行的一個詞,那幾年的樂化跟“開了掛”一樣。而這一切,都和沈孝業在廣州上空的驚鴻一瞥緊密相連。  
        在擴大油漆產能的同時,他們還在1993年投資建成了制桶廠,1995年投資建成了印鐵、紙箱生產線,解決了配套材料的供應問題。
        “那幾年我們的產值幾乎每年都在翻番。”回憶起這個發展階段,樂化現任車間主任吳祥增自豪地說。
        也就是在這幾年,“樂化油漆 刷新世界”這句廣告語傳遍齊魯大地,大江南北。
        正直本分寫進樂化的血液里,他們用行動書寫“厚道魯商”
       1997年,正值樂化事業發展的高峰期,百余名樂化職工卻提出了辭職,理由竟然是樂化強制為員工繳納養老保險。回憶起這段經歷,現任樂化車間主任吳祥增仍有些唏噓。
        那個時候,很多人沒有意識到養老保險的重要性,而樂化董事長沈孝業卻早早看明白了到了這一點:“既能解決同工同酬,又能解決養老保障,凡是樂化的員工必須都給交保險。”這是沈孝業在20年前就定下的規矩,為此當年的《工人日報》還專門到廠里做了報道。
        國家有規定,樂化就一定按規定執行。哪怕沒有強制規定,只要對社會,對員工有利,樂化也會去做。正直、本分,這也是記者在樂化采訪期間最深的感觸之一。
        比如,沈孝業幾乎每年都會主動邀請當地稅務部門到企業查稅。“有人給我支招讓我合理避稅,我反駁說為什么要避稅,交稅不就是企業的社會責任嗎?不僅不能避稅,還要主動交稅,還要主動讓人家來查。人家查了,沒有問題,我才安心!”沈孝業的話樸實而誠懇。


樂化集團管理層在廠區

        又比如,國家環保要求越來越高,樂化堅決按規定進行“不打折”的升級改造,上千萬的安全保護性設施、設備說上就上,2000多平米的生產性建筑說拆就拆。  
        再比如,在許多企業都忙著運作上市的大環境下,樂化卻沒有動心。“絕對不會為了上市而上市。”不僅如此,樂化集團甚至連一分錢的貸款都沒有。在樂化人的字典中沒有“運作”這個詞,2017年,樂化被評為“厚道魯商”,這對樂化來說實至名歸。
        繼續緊跟國家改革開放步伐 樂化畫下全新發展藍圖
        “國家對民營經濟的肯定,在我看來這更是一種鞭策”。沈孝業說,最近中央領導強調民營企業家是“自己人”,讓他對外來發展更加充滿了信心。關未來,樂化的規劃很明確,那就是繼續跟黨走,繼續跟著國家改革開放的步伐走下去!
        記者了解到,樂化的領導班子早已確定了集團戰略層面上的發展方向——鞏固昌樂、發展青島、開發西部。  
        鞏固昌樂就是永久保留漆業公司原廠區的水性建筑涂料、工業涂料等,其它產品搬遷到壽光侯鎮工業園內,建年產100萬噸高端油漆涂料產業園,和年產100萬噸環保型溶劑油項目;發展青島要以青島研發中心為核心,進一步加強自主研發創新能力,樂化集團已在青島藍谷征地40畝,建設新總部基地,未來會把集團業務窗口、國際貿易管理、洽談移到青島,筑巢引鳳,吸引人才;開發西部就是要在內蒙、甘肅、陜西選址建廠,開發、開拓西部和西北市場。
        迎著改革開放的春風,樂化集團抓住機遇,走過了30多年的風雨歷程。沈孝業說,樂化人將用勤勞的雙手創造更多財富,回報社會、回報父老鄉親,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力量。